7月20日,对于普京和特朗普将在北京会晤一事,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了否认,但他亲口表态称:普京和特朗普之间的会晤是十分必要的,并且总有一天会实现。
虽然佩斯科夫并没有明确说明这场会晤的地点,但如果特朗普真的来华看阅兵,那么普京和他还是很有可能会见上一面的,毕竟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。
那么,这场可能发生的会面,真的能改变美俄关系吗?
北京搭好了台,只等角色登场展开剩余88%9月份的北京,要办一件大事:纪念二战胜利八十周年,场面肯定小不了。
这本就是一场展现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主场外交,普京的出席确认,更是直接把规格和看点拉满。
克里姆林宫那边毫不掩饰,把这次北京之行当成下半年的重头戏,一个愿意来,一个盛情款待,中俄的高光时刻几乎是预定了,但这似乎只是开胃菜。
真正的大戏,是那个悬而未决的“第三人”:特朗普会不会来?如果他来了,会发生什么?
这让中方的角色变得异常微妙,作为东道主,中国既是历史的纪念者,也可能成为一场世纪会晤的见证者。
普京秘书亲口表态对于和特朗普见面这件事,莫斯科的态度坦率得有些出人意料。
早在七月,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就公开“隔空喊话”了,他说要是特朗普“恰好”也在中国,那两国总统当然可以谈谈。
这个“恰好”两字,用得实在太妙,既不显得急切,又把球稳稳地踢给了对方。
这还不算完,佩斯科夫甚至直言,普京和特朗普的会面“十分必要”,而且“总有一天会实现”。
这种姿态,很俄罗斯,哪怕关系再僵,制裁再多,他们也从不把话说死。
在俄方看来,吵归吵,骂归骂,但门不能关上,有机会坐下来聊,总比隔着大洋相互放狠话要强,他们不介意谁先开口,只在乎有没有机会接触。
特朗普的戏码一变再变眼看俄方已经公开抛出橄榄枝了,但另一位主角特朗普,却把“不可预测”发挥到了极致。
自从重返白宫后,特朗普对普京和俄乌冲突的态度,就像坐过山车一样,竞选时,他拍着胸脯保证,自己上台“二十四小时”就能搞定一切。
刚上任时,他还替普京说了几句好话,甚至批评泽连斯基“应该闭嘴”,还放风说可能在沙特跟普京碰个面。
然而,就在大家以为和平的曙光要来了,结果半年过去了,俄乌战火反而烧得更旺了。
紧接着,特朗普的调子就变了,先是公开说对普京“很失望”,但又留了句尾巴,“相信他不会食言”,到了七月,他的用词更是直接升级,公开骂普京“疯了”。
并且光说不练不是特朗普的风格,他一边骂,一边推动新一轮制裁,还给普京下了个50天的“最后通牒”:要么接受和平协议,要么就等着挨更狠的制裁。
有意思的是,这五十天期限的终点,不多不少,正好卡在北京阅兵前后。
特朗普的这番操作到底是真实愤怒,还是在为谈判抬高价码、铺好台阶?没人说得清。
特朗普就算想来,也不一定能来需要强调的是,就算特朗普想参加阅兵,也不代表他真的能去,华盛顿内部的阻力,可能比克里姆林宫的防线还要坚固。
美国《国会山报》几乎是扯着嗓子在喊话,劝总统“坚决拒绝”这场会晤。
给出的理由很宏大,为了“美国的荣誉”,不能向所谓的“敌对势力”妥协,一家主流媒体用这种方式公开“劝退”现任总统,可见这事在美国政坛有多敏感。
在美国当下撕裂的政治生态里,情报圈、军工复合体、国会山的老爷们,没几个乐见特朗普和普京勾肩搭背。
他们手里早就准备好了帽子,一旦特朗普表现出任何“亲俄”的迹象,一顶“通俄卖国”的大帽子就能立刻扣上,这足够在美国掀起一场政治海啸。
而面对这场可能在自家门口上演的大戏,中方的态度却异常沉稳和低调。
当记者问起相关可能时,外交部的回应永远是那句标准答案:目前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。
这并不是敷衍,而是一种高明的外交智慧,中国广发英雄帖,邀请各国领导人是礼节,但从未主动去“攒一个中美俄三方峰会”的局。
中方很清楚,这种级别的会晤,从来不是谁撮合一下就能成的,与其费力不讨好地去当“中间人”,不如安安静服地当好“东道主”。
这种“搭台不唱戏”的智慧,恰恰是中国外交越来越自信和成熟的体现。
棋局走到现在,美俄双方谁也没把话说死,一个说“可以谈但要准备”,一个“躲着不谈”但小动作不断。
美俄总统是否会在北京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上实现会晤,仍充满不确定性。
普京的确认到访和佩斯科夫的积极表态为这一可能性铺平了道路,但特朗普的决定却受到国内政治的掣肘。
不过无论结果如何,中国的这场阅兵都将成为2025年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一幕,值得全球密切关注。
信息来源: 1.环球时报关于“克宫最新表态:普京与特朗普的会晤十分必要,总有一天会实现”的报道 2.观察者网关于“普京特朗普将在北京会晤?克里姆林宫否认:目前时机尚未成熟”的报道发布于:河南省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